为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,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,5月15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郑阿静、殷书芳、唐晓琴三位老师带领27名学生走进西安事变纪念馆,通过“专业讲解+现场教学+自主研学”三位一体模式,开展别开生面的“大思政课”实践教学活动。
师生合影
抵达西安事变纪念馆后,师生们在馆内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开启历史回溯之旅。从泛黄的《大公报》报道原件到张学良将军的亲笔书信,从作战地图沙盘到杨虎城将军的旧物陈列,讲解员以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史料,将西安事变的时代背景、决策过程与历史意义娓娓道来。当行至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”复原场景时,逼真的蜡像和模拟谈判声音让同学们仿佛置身1936年的临潼,深刻感受到民族危亡时刻爱国将领的大义担当。
专业讲解结束后,师生们来到固定拍摄场地,三位老师依次开展特色现场教学。殷书芳老师结合当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,用数据与案例剖析西安事变爆发的历史必然性;唐晓琴老师以张学良、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的人生轨迹为线索,讲述其从“少帅”到“千古功臣”的转变历程,引导同学们思考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紧密关联;郑阿静老师则立足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,将西安事变对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与新时代团结奋斗精神相结合,启发学生感悟历史传承的时代价值。
在自由参观环节,同学们带着课堂所学分组探索。有的小组围在《双十二协定》复制品前逐字研读条款细节,有的在历史影像播放区反复观看珍贵纪录片,还有学生主动与馆内游客交流分享学习心得。活动尾声,师生们在纪念馆前合影留念,镜头定格下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。2024 级学生罗亦婷感慨:“实地学习加上老师的深度讲解,课本上的文字突然变得鲜活滚烫,这种震撼是书本学习无法替代的。”
实践教学结束后,学生们围绕西安事变纪念馆实践经历,创作诗歌、绘画、剪纸、手账、微文案等多元作品,这些多元作品的创作,不仅是对实践教学成果的检验,更是学生们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。
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,更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生动缩影。学院通过将革命旧址转化为“行走的课堂”,把历史文物变为“会说话的教材”,构建起“理论浸润、实践体验、创作表达”的立体育人体系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深耕红色资源,创新教学模式,推动思政教育与时代同频、与实践共振,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、使命担当的时代新人,让红色基因在青年一代中永续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