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扎实推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,10月15日下午,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组织召开第二次集体备课会。本次备课会以阔步迈向农业强国为主题,由王军虎老师主讲,为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指导。
备课会上,王军虎老师首先从我们为什么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切入,指出这是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、夯实国家安全根基的必然选择。他通过数据对比揭示,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%,粮食进口依赖度仍处高位,而气候变化、地缘冲突等外部风险加剧了供给不确定性。建设农业强国不仅是保障14亿人饭碗的底线要求,更是推动共同富裕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抓手,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
针对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这一核心问题,王军虎老师提出需立足中国国情构建四大特征体系:一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,实现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跨越,通过生物育种、智能农机等技术突破破解资源约束;二是以产业融合为路径,推动农产品加工+乡村旅游+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发展,形成全产业链增值效应;三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,构建节水灌溉、生态循环等可持续模式,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;四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,通过集体经济改革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举措,确保农民共享发展成果。他特别强调,中国式农业强国不能简单复制西方模式,必须走小农经济现代化与适度规模经营协同发展的道路。
在探讨怎样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实践路径时,王军虎老师指出四大战略举措:其一,强化政策引领,完善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制度,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;其二,深化改革创新,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,激活要素市场活力;其三,培育新型主体,通过职业农民认证、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等提升人力资本;其四,扩大国际合作,参与全球农业治理,建立海外粮仓与农业技术交流平台。他从陕西本土的袁家村发展模式出发,结合浙江千万工程20年实践、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等典型案例,阐释了政策-技术-市场三重驱动的实践逻辑。
在交流环节,与会教师围绕课程设计展开热烈讨论,提出将数字农业智慧农田等前沿内容融入教学案例,增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题,体现文化维度。王老师总结指出,课程需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,通过数据对比+案例剖析+政策解读的复合模式,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意义。
通过此次磨课活动,教师们达成课程需兼顾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共识,为青年教师进一步开拓视野、明确思路、提升教学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