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杰教师带领8名同学前往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,开展“三下乡”乡村振兴调研活动,探寻金米村从贫困山村到富裕美丽乡村的蜕变密码。

金米村位于秦岭脚下,曾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。2015年,这里贫困发生率高达21.85%,村民生活困苦,“金米金米,要金没金,要米没米”的标语,道出了当时的无奈。然而,如今的金米村已今非昔比,成为了“中国美丽休闲乡村”和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。调研组一行走进金米村,只见青山环抱中,崭新的陕南民居白墙黛瓦,现代化智能大棚整齐排列,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,村民们在大棚里忙碌地采摘着木耳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金米村的巨变,始于2018年柞水县发展木耳产业的决策。村民们抓住机遇,在专家指导下学习木耳种植技术,村里建起了统一的大棚,木耳产业逐渐兴起。2024年,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5万元,人均可支配收入21485.56元,增长了8.73%。2020年4月20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米村,称赞“小木耳,大产业”,更是为金米村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。
调研中,师生们了解到,金米村蝶变的背后,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。“发展扶贫产业,重在群众受益,难在持续稳定”,金米村严格按照总书记的嘱托,在合作社章程中明确分红比例,开展技术培训,新建木耳深加工车间吸纳脱贫户就业,延伸产业链条,实现了从单纯种植到深加工、电商直播、文旅融合的转变,让小木耳成为了老百姓的“金饭碗”。“当好秦岭生态卫士”,金米村坚定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。木耳大棚采用滴灌技术节水,菌渣回收制成有机肥,形成了“山顶戴帽子、山腰挣票子、山脚填肚子”的立体生态布局。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88%,优良水体100%,金米木耳也因绿色生态成为市场信赖的品牌。
在“电商大有可为”的指引下,金米村建起了电商服务站。90后姑娘“木耳西施”王晓琴返乡创业,通过直播带货将木耳销往全国各地。村民们纷纷学习电商技巧,让深山里的木耳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,飞向了五湖四海。
除了思想领航,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也是金米村蜕变的关键。金米村推行“支部引领、集体带动、党员示范、群众参与”的模式,党委政府织密帮扶网,党员干部与农户结对认亲。支部委员李鹏成为 “木耳通”,老党员王大婶帮扶农户搞电商,“木耳状元”李正森放弃大城市的工作,带领43户贫困户成立合作社,如今已当选为村支书,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。
党建引领还为金米村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基础。金米人活用“枫桥经验”,党员干部化身网格员、调解员,“说事议事亭”成为化解矛盾、普法讲德、议事的民主舞台,“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”三治融合,为村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。
展望未来,金米村充满希望。在大棚里,农技员正用智能设备监测“五彩木耳” 的生长参数,致力于提升木耳品质和效益。污水处理站运行良好,净水潺潺流入花溪,生态茶园里歌声悠扬。村里的文化广场上,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”“党员示范户”的锦旗格外醒目,党建引领的 “三治融合” 机制将更加深入,融入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通过此次调研,团队深刻感受到了金米村乡村振兴的成果与经验。他们表示,将把此次调研所学所思带回学校,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素材,也希望能为更多乡村借鉴金米村经验、实现振兴发展贡献力量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