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核心要求,紧扣陕西省秦药品牌建设规划,7月10-14日,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“中草药赋能乡村振兴”调研团以“中草药产业价值挖掘与乡村振兴文化赋能行动””为主题,赴安康市石泉县,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活动。团队通过实地调研、技术帮扶、市场分析及天然药物微视频创作等方式,探索黄精等中草药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价值与文化内涵,助力当地中药材种植规范化、品牌化发展。

第一站:石泉县中医药产业链办公室
实践团首站来到石泉县中医药产业链办公室,与工作人员深入座谈。据介绍,石泉县依托秦巴山区独特的气候与生态优势,已形成以黄精、淫羊藿、杜仲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体系。办公室负责人坦言,当前产业虽已具备一定规模,但标准化种植覆盖率不足、深加工环节薄弱、品牌影响力有限等问题,仍是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。团队成员详细记录当地产业规划与现存难题,为后续精准帮扶梳理方向。
第二站:饶峰镇牛羊河村
在石泉县中医药产业链办公室工作人员陪同下,实践团来到饶峰镇牛羊河村,深入多户种植黄精的农户家中,与村民促膝长谈。“这黄精得种三年才能收,去年雨水多,有几亩苗差点烂了根。”村民王大爷指着院角晾晒的黄精干货,细数种植中的门道与难题。团队成员仔细询问黄精的种植周期、日常管护、采收加工及销售渠道,记录下农户提到的“病虫害防治经验不足”“销路依赖本地商贩”等实际困境。通过入户调研,团队不仅掌握了黄精种植的第一手资料,更真切感受到农户对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的迫切需求。
第三站:城关镇农光村
团队在骆书记的引领下,参观了林下中药材实践种植基地。黄精耐阴,可与松树、板栗树套种,不占耕地且效益显著;淫羊藿也具有较高药用价值和良好市场前景。村里采用“党支部+村集体经济合作社+企业+农户”的模式,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,增加就近务工岗位,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,吸引年轻人返乡,助力集体经济和群众“双增收”。
第四站:中池镇茨坪村山有道种植基地
实践团第四站来到中池镇茨坪村山有道黄精种植基地。作为当地规模化种植的标杆,基地采用“仿野生”种植技术,古法土灶和“九蒸九晒”制作技术,从种苗培育到采收加工全程遵循标准化流程,产品直供多家知名药企。基地负责人介绍,通过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的合作模式,已带动周边多个村发展黄精种植,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,让农户既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,又能就近务工增收。
第五站:鎏金铜蚕出土地
这枚汉代铜蚕见证了石泉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繁华,如今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。当地依托鎏金铜蚕文化,打造丝路主题景区,开发文创产品,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既让游客感受历史魅力,又为乡村注入活力,凸显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。
最后,团队成员还来到草池湾朱鹮小镇,看到当地致力护鸟与致富双重目标,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共进。走进陕西石泉烈士陵园,在苍松翠柏间,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。
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,乡村振兴需结合本地特色,从产业、生态、文化等多方面发力,实现经济、生态与文化的协同发展。团队也将把实践收获分享出去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,这次“三下乡”活动收获满满,不仅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,也感受到了自身专业知识在服务乡村中的价值。未来将把实践中的所学所思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,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
